手少阳三焦经各经穴地方及影响
手少阳三焦经是十二经脉之一,简称三焦经,统属于上、中、下三焦。本经产抱病变要紧展现为耳聋,耳鸣,咽喉肿痛,外三焦经眼角痛,汗出,腮肿,耳后、肩、肘、臂部本经脉过处痛楚等。《灵枢·经脉》: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腕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以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遍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有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出其支者,从耳后动听中,出奔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本经腧(shu四声)穴:关冲,液门,中渚,阳池,外关,支沟,会宗,三阳络,四渎,院子,清凉渊,消泺,臑会,肩髎,天髎,天牖,翳风,瘈脉,颅息,角孙,耳门,耳和髎,丝竹空。
本经一侧23穴(左右双侧共46穴),个中13穴散布于上肢后头的正中线上,10穴在颈、侧头部。首穴关冲,末穴丝竹空。主治胸、心、肺、咽喉症状,某些热性症状和本经所经由部位之症状。
关冲,经穴名。出《灵枢·本输》。属手少阳三焦经。井(金)穴。在手知名指末节尺侧,距指甲角0.1寸处。布有来自尺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和指掌侧固有动、静脉构成的动、静脉网。主治昏迷,热病,头痛,目赤痛,咽喉肿痛等。斜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
:(1)关冲。关,关卡也。冲,冲射之状也。该穴名意指三焦经体内经脉的温开水气由其它冲体表经脉,阴性水液被关卡于内。本穴物质为来自三焦经体内经脉外冲而出的温开水气,而液态物由于压力不够不能出门体表,如被关卡寻常,故名。
(2)三焦经井。井地部孔隙也。本穴为三焦经体内与体表经脉的移交处,气血物质是由本穴的地部孔隙而连通,故为三焦经井。
(3)本穴属金。属金,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转改变展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三焦经体内经脉出门的温开水气,此气出体表后散热而变成凉性水气,展现出肺金的凉冷特点,故其属金。
:散热斗气。
:寒则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
:知名指尺侧指甲旁0.1寸。
:1.热病,昏迷;2.头痛、目赤、耳聋、喉痹等头面五官疾患。
:浅刺0.1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如今罕用于调节热病、中暑、耳聋、头痛等。
:配少商、少泽主治咽喉肿痛;配水渠、劳宫主治中暑;配风池、商阳主治热病无汗。
:泻热开窍,清利喉舌,活血通络。
:手少阳三焦经的井穴。
液门穴是手少阳三焦的罕用腧穴之一,位于手背部,当第4、5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有来自尺动脉的指背动脉,布有来自尺神经的手背支。主治头面五官疾患;热病,疟疾;手臂痛。职掌法子为直刺0.3~0.5寸。
:1)液门。液,液体也,经水也。门,相差的宗派。该穴名意指三焦经经气在此散热冷降化为地部经水。本穴物质为关冲穴传来的凉湿水气,凉湿水气至此以后则快速散热冷却,冷却后的水湿归降地部,故名。
2)三焦经荥穴。荥,微小的水流也。本穴物质为关冲穴传来的凉湿水气,至本穴后散热冷降为地部经水,所生之水量微小,故为三焦经荥穴。
3)本穴属水。属水,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转改变展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关冲穴传来的凉湿水气,在本穴的改变成散热冷降,展现出水的润下特点,故其属水。
:降浊升清。
:寒则点刺出血或先泻后补,热则补之。
:在手背部,当第4、5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1.头痛、目赤、耳聋、耳鸣、喉痹等头面五官疾患;
2.热病,疟疾;
3.手臂痛。
:直刺0.3~0.5寸。
:
:配中渚、阳池主治手背痛;
配少商、鱼际主治喉痹;
配外关、听宫主治耳鸣、偏头痛。
:手少阳三焦经的荥穴。
中渚穴(zhōngzhǔxué),是手少阳三焦经的罕用腧穴之一,位于手背部,当第4掌指关节的后方,第4、5掌骨间凹下处,下为第4骨间背侧肌;有手僻静脉网、掌背动脉散布;布有尺神经皮支和尺神经肌支。主治头痛、目赤、耳鸣、耳鸣、耳聋、喉痹等头面五官疾患;肩、背、肘、臂痛楚麻木,手指不能屈伸;热病。职掌法子为直刺0.3~0.5寸。
:(1)中渚。中,与皮毛对,指本穴内部。渚,水中的小块大陆或水边之意。该穴名意指三焦经气血扬散的脾土尘土在此囤积。本穴物质为液门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随水湿民风扬散的脾土尘土在此冷降归地并构成了经脉水道穴傍边的小块大陆,故名。
(2)三焦经俞。俞,输也。三焦经气血温度不高,所行之地无外界供给的充裕热能使其水液气化高涨,气血物质在本穴的改变主如果散热冷降,惟有少部份的水气吸热上行才保证了三焦经经脉的气血通畅,本穴也就如三焦经经脉气血的输出之地,故为三焦经腧穴。
(3)本穴属木。属木,指本穴气血改变展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向外输出的气血物质为水湿之气,其运转为风靡之状,展现出风木的横向行动特点,故其属木。
:清热疏风、舒筋灵活。
: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在手背部,当第4掌指关节的后方,第4、5掌骨间凹下处
:1.头痛、目赤、耳鸣、耳鸣、耳聋、喉痹等头面五官疾患;
2.肩、背、肘、臂痛楚麻木,手指不能屈伸;
3.热病。
:直刺0.3~0.5寸
:当代罕用于调节头痛、神经性耳聋、美尼尔归纳征、眶上神经痛、肩周炎、急慢性腰痛等。
:配听宫、翳风主治耳鸣、头痛;
配肩髃、曲池、外关调节肩臂肘酸痛;
配八邪、外关主治手指不能屈伸;
配外关、期门主治肋间神经痛。
:手少阳三焦经的腧穴。
阳池穴是手少阳三焦经的罕用腧穴之一,位于腕背横纹中,当指总伸肌腱的尺侧缘凹下处,下为腕背侧韧带,在指伸肌腱(桡侧)与小指伸肌腱之间;布有腕僻静脉网、尺动脉腕背支的分支;有尺神经手背支、前臂后皮神经散布。主治五官病证,瘰疬,胁肋痛,上肢痿痹不遂。职掌法子为直刺0.3~0.5寸。
:(1)阳池。阳,天部阳气也。池,屯物之器也。该穴名意指三焦经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阳热之气。本穴物质为中渚穴传来的微弱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受外部传入之热,此水气吸热胀散而化为阳热之气,如阳气生发之池,故名。
(2)别阳。别,分离也。阳,阳气也。别阳名意指三焦经的阳气由此别走厥阴心包经。本穴物质为吸热胀散的阳热之气,因其强壮饱满,而与之相内外的手厥阴心包经相对部位天之上部的阳气浮泛,是以三焦经的阳气有本穴别走厥阴心包经,故名别阳。
(3)发阳。发,生发也。阳,阳气也。发阳名意指三焦经在现世发阳气。理同阳池名解。
三焦经源。原,根源也。本穴物质为阳热之气,性枯燥,展现出三焦经气血的根源特点,故为三焦经原穴。
:生发阳气,疏通内外。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在腕背横纹中,当指总伸肌腱的尺侧缘凹下处。
:1.头痛、目赤肿痛、耳聋、喉痹等头面五官疾患;
2.腕痛;
3.消渴。
:直刺0.3~0.5寸。
:当代罕用于调节糖尿病、前臂痛楚麻木、腕关节炎等。
:配外关、曲池主治前臂麻木痛楚;
配少商、廉泉主治咽喉肿痛;
配胃脘下俞、脾俞、太溪主治糖尿病。
:手少阳三焦经的原穴。
外关穴,是手少阳三焦经的罕用腧穴之一,位于前臂背侧,在前臂后区,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侧远端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空隙中点。主治头面五官疾患,热病,瘰疬,胁肋痛,上肢痿痹不遂。职掌法子为直刺0.5~1寸。
:(1)外关。外,外部也。关,关卡也。该穴名意指三焦经气血在此膨胀生手,外部气血被关卡不得入于三焦经。本穴物质为阳池穴传来的阳热之气,行至本穴后因吸热而进一步膨胀,膨胀之气由穴内处于穴外,穴外的气血物质没法入于穴内,外来之物如被关卡寻常,故名。
(2)手少阳阳维之会。本穴物质为吸热后的散胀之气,此气出门本穴后交于阳维脉住址的天部条理,故为手少阳阳维之会。
(3)三焦经络穴。络,连络也。本穴输出的物质为天部的阳热之气,它不但输向本经各穴住址的天部条理,它还传奇于手厥阴心包经所经由的天部条理,本穴有连络各部静脉气血的影响,故为三焦经络穴。
:连络气血,补阳益气。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在前臂后区,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侧远端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空隙中点。
:①头痛、偏头痛、颊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等头面五官疾患。
②热病。
③胁肋痛,上肢痹痛,肘部酸痛,手臂痛楚,肋间神经痛。
④瘰疬。
:直刺0.5~1寸。
:当代临床罕用于调节偏头痛、高热、神经性耳聋、肋间神经痛、落枕、急性腰扭伤等。
:配太阳、率谷主治偏头痛;
配足临泣主治耳聋、目痛、颊肿、项强、肩痛;
配后溪主治落枕;
配阳池、中渚主治手指痛楚、腕关节痛楚。
:手少阳三焦经的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阳维脉。
支沟穴是手少阳三焦经的罕用腧穴之一,位于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之间。耳聋、耳鸣,暴喑;胁肋痛;便秘;瘰疬;热病。职掌法子为直刺0.5~1寸。
:(1)支沟。支,树枝的分叉也。沟,水渠也。该穴名意指三焦经气血在此吸热分散。本穴物质为外关穴传来的阳热之气,水湿较少,至本穴后又因进一步的吸热而胀散为高压之气,此气按其自己的阳热特点循三焦经经脉渠道而上、向外而行,分散之气亦如树之分叉,别名支沟。飞虎、飞处名意与支沟同,飞指穴内气血为天部航行的阳气,虎为寅木之风,指穴内气血的运转为风靡之状,处则是指穴内阳气抵达它所应去的场所。
(2)三焦经经穴。经,经由也,动而不居。本穴为三焦经阳气的经由之处,故为三焦经经穴。
(3)本穴属火。属火,指本穴气血运转改变展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吸热后上行天部的阳热之气,其运转时的上行改变展现出火的炎上特点,故其属火。
:疏利三焦,聪耳利胁。
:寒则补之,热则泻针出气。
: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1.便秘;
2.胁肋痛;
3.耳鸣、耳聋、暴喑;
4.瘰疬。
:直刺0.5~1寸。
:临床罕用于调节习惯性便秘、肋间神经痛、急性腰扭伤等。
:配阳陵泉、外关主治胸胁痛楚;
配足三里、天枢调节便秘;
配阳池、八邪主治手指颤栗。
:手少阳三焦经的经穴。
会宗,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阳之郄穴。在前臂背侧,当腕背横纹上3寸。支沟尺侧,尺骨的桡侧缘。布有前臂背侧尺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深层为前臂骨间背侧神经和骨间掌侧神经,并有前臂骨间背侧动、静脉。主治耳聋、癫痫、臂痛等。直刺0.5—1寸。
:(1)会宗。会,结合也。宗,先人也,为老、为尊、为长也,此指穴内物质为天之天部的阳气。该穴名意指三焦经的阳气在天之天部结合。本穴物质为三焦经的天部阳气结合而成,所处为天之天部,如宗气之所汇,故名。
(2)三焦经郄穴。郄,孔隙也。本穴物质为天之天部的阳热之气,水湿稀有,出名而无实,传奇的本性物质仿佛孔隙中传出寻常,故为三焦经郄穴。
:寒则补之,热则泻针出气。
:在前臂背侧,当腕背横纹上3寸,支沟尺侧,尺骨的桡侧缘。
:1.耳鸣,耳聋;2.上肢痹痛;3.癫痫。
:直刺0.5—1寸。
:临床罕用于调节前臂痛楚麻木、神经性耳聋等。
:配曲池、臂臑主治上肢臂痛;
配听会、翳风主治耳鸣、耳聋;
配大椎、百会主治赤子癫痫。
:清利三焦,安神定志,疏通经络。
:手少阳三焦经的郄穴。
三阳络穴是手少阳三焦经的罕用腧穴之一,出自于《针灸甲乙经》,别名通间,通门。位于前臂背侧,腕背横纹上4寸,尺骨与桡骨之间。当代罕用于调节前臂痛楚麻木、神经性耳聋等症状,直刺0.8~1.2寸。
:(1)三阳络。三阳,指手三阳经的气血物质。络,连络之意。该穴名意指手三阳经的气血物质在此交会。本穴由于会宗穴传来的气血为由阳变阴的寒湿之气,穴内温压呈降落之状,手阳明少阳的天部阳气是以而汇入穴内,本穴有连络手三阳经气血的影响,故名。
(2)通门。通,通道也。门,宗派也。通门名意指手阳明少阳的天部阳气由此汇入穴内。理同三阳络名解。通间名意与通门同,间指空隙。
(3)手三阳经之会。本穴为手三阳经的阳气交会之所,故为手三阳经之会。
:收引寒湿。
:
:在前臂背侧,腕背横纹上4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1.上肢痹痛;2.耳聋、暴喑、齿痛等五官疾患。
:直刺0.8~1.2寸。
:当代罕用于调节前臂痛楚麻木、神经性耳聋等。
:配曲池、臂臑主治手臂痛楚;
配听宫、中渚主治耳聋。
四渎穴是手少阳三焦经的罕用腧穴之一,在小指伸肌与尺侧腕伸肌之间,深部为拇长展肌和拇长伸肌;布有头静脉、贵要静脉的属支及前臂骨间后动、静脉;有前臂后皮神经和前臂骨间后神经散布。主治手背痛楚,麻木;耳聋、暴喑、齿痛、头痛等头面五官疾患。职掌法子为直刺1~1.5寸。
:四,数目词。渎,小水渠也。该穴名意指三焦经气血在此冷降为地部经水。本穴物质为三阳络穴传来的水湿云气,在本穴的改变成部份水湿冷降归地,降地之水构成向穴外流溢的数条小水渠之状,故名。
:去湿降浊。
: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水针或浅泻之。
: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肘尖下5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1.手背痛楚,麻木;
2.耳聋、暴喑、齿痛、头痛等头面五官疾患。
:直刺1~1.5寸。
:当代罕用于调节前臂麻木痛楚、偏头痛、神经性耳聋等。
:配外关、曲池主治前臂痛楚;
配听宫、天牖主治耳聋。
院子穴是手少阳三焦经的罕用腧穴之一,位于臂外侧,屈肘时当肘尖直上1寸凹下处,在肱骨下端背面尺骨鹰嘴中,有肱三头肌肌腱;布有肘关节动、静脉网;有前臂后皮神经和桡神经散布。主治耳聋,癫痫,瘰疬,瘿气,偏头痛,胁肋痛、颈项肩臂痛等痛证。职掌法子为+-直刺0.5~1寸。
:1)院子。天,天部也。井,孔隙通道也。该穴名意指三焦经吸热上行的水浊之气在此荟萃。本穴物质为四渎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为荟萃之状,其改变成散热冷缩并从天之上部降至天之下部,气血的运转改变如从院子的上部落下寻常,故名。
2)三焦经合穴。本穴为三焦经天部之气的结合之处,故为三焦经合穴。
3)本穴属土。属土,指本穴气血运转改变展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云气,在本穴为荟萃之状,有土的不动之义,故其属土。
:
寒则先泻后补或点刺出血或补之灸之,热则提插通泻。
:在臂外侧,屈肘时当肘尖直上1寸凹下处。
:1.手背无力,上肢不遂;
2.偏头痛,耳聋;
3.胸胁痛;
4.瘰疬。
:直刺0.5~1寸。
:当代罕用于调节肘关节及领域软机关疾患。
:配曲池、少海主治肘痛;
配天突、水突主治瘿气;
配翳风、耳门主治耳聋。
:五腧穴之一,本经之合穴,五行属土。
清凉渊穴是手少阳三焦经的罕用腧穴之一,出自于《针灸甲乙经》,《令嫒要方》做清凉泉。位于臂外侧,屈肘时当肘尖直上2寸,即院子上1寸。当代罕用于调节肩臂痛楚、偏头痛等症状,直刺1~1.5寸。
:清热泻火、通经止痛。
寒则先泄后补或灸之,热则补之。
:在臂外侧,屈肘时当肘尖直上2寸,即院子上1寸。
:1.肩臂痹痛,上肢不遂;2.头痛,目痛。
:直刺1~1.5寸。
:当代罕用于调节肩臂痛楚、偏头痛等。
:配肩髃、曲池主治肩臂痛;
配太阳、率谷主治头痛;
配内关、期门主治胁痛。
消泺穴是手少阳三焦经的罕用腧穴之一,位于臂外侧,当清凉渊与臑会连线的中点处,在肱三头肌肌腹中心;布有中侧副动、静脉;有臂后皮神经和桡神经的肌支散布。主治头痛、齿痛、项背痛等痛证。职掌法子为直刺1~1.5寸。
:1)消泺。消,熔解、耗损也。泺,水名,湖泊之意。该穴名意指三焦经经气在此冷降为地部经水。本穴物质为清凉渊穴传来的滞重水湿云气,至本穴后,水湿云气消解并化雨降地,降地之雨在地之表部构成湖泊,故名。
2)臑窌。臑,动物的前肢,前为阳、后为阴,此指穴内气血为天部之气。窌,地窖也。臑窌名意指穴内的天部之气在此化为地部经水。理同消泺名解。
3)臑交。臑,动物的前肢也,此指穴内气血为天部之气。交,交会也。臑交名意指穴外臂部的天部阳气交会于本穴。本穴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其性寒湿,其改变成冷降,穴内气血对穴外天部的阳气有收引影响,臂部外散的阳气因此汇入穴内,故名臑交。臑俞穴名意与臑交同,俞指穴外阳气向本穴输入。
: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及冷降的地部经水。:水湿云气散热冷降,外散之热上行臑会穴,冷降之雨归于地部,地部经水则循三焦经下行。
:除湿降浊。
:寒则先泻后补或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在臂外侧,当清凉渊与臑会连线的中点处。
:1.肩臂痛楚、麻木;
2.头痛,齿痛,项强;
3.癫痫。
:直刺1~1.5寸。
:当代罕用于调节肩臂痛楚、发疯等。
:配大椎、肩井主治肩臂痛;
配天柱、风池主治颈项强痛;
配四神聪、大椎主治发疯。
臑会穴是手少阳三焦经的罕用腧穴之一,出自于《针灸甲乙经》,别名臑会,臑窌,臑髎。位于臂外侧,当肘尖与肩髎的连线上,肩髎穴下3寸,三角肌的后下缘。当代罕用于调节上肢痛楚、瘰疬等症状,直刺1~1.5寸。
:1)臑会。臑,动物的前肢也,此指穴内物质为天部的阳气。会,结合也。该穴名意指手少阳、手阳明的天部阳气同会于本穴。本穴物质为消泺穴传来的天部阳气,性枯燥,量微弱,在本穴的改变成散热冷缩。由于穴内气血的改变是冷降收引,多气多血的手阳明经天部阳气因此汇入穴内,而本穴又位于手臂,故名。臑交名意与臑会同。
2)臑窌。臑,动物的前肢也,此指穴内物质为天部的阳气。窌,地窖也。臑窌名意指汇入穴天部阳气在此冷降为地部经水。理同臑会名解。
:降浊除湿。
: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在臂外侧,当肘尖与肩髎的连线上,肩髎穴下3寸,三角肌的后下缘。
:1.上肢臂痛;2.瘰疬,瘿气。
:直刺1~1.5寸。
:当代罕用于调节上肢痛楚、瘰疬等。
:配肩髃、臂臑主治臂痛;配天宗主治肩胛痛;配天突、水突主治肋间神经痛。
:《备急令嫒要方》:“臑会、支沟、曲池、腕骨、肘髎,主肘节痹臂痠重,腋急痛,肘难屈伸。”[1]
《外台机密》:“主项瘿,气瘤,臂痛,气肿腠理气。”
《铜人针灸经》:“治项瘿气痛瘤,臂痛不能举。”
肩髎,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手少阳三焦经。在肩部,肩髃后方,当臂外展时,于肩峰后下方显露凹下处。布有腋神经肌支和旋肱后动脉肌支。主治肩臂痛,上肢麻痹或瘫痪,及肩关节领域炎等。直刺1—1.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肩,指穴在肩部也。髎,孔隙也。该穴名意指三焦经经气在此化雨冷降归于地部。本穴物质为臑会穴传来的天部阳气,至本穴后因散热吸湿而化为寒湿的水湿云气,水湿云气冷降后归于地部,冷降的雨滴如从孔隙中漏落寻常,故名。
:升清降浊。
:寒则先泄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在肩部,肩髃穴后方,当臂外展时,于肩峰后下方显露凹下处。
:1.臂重,肩重不能举;2.胁肋痛楚。
:向关节直刺1—1.5寸。
:当代罕用于调节肩关节领域炎、中风偏瘫等。
:配曲池、肩髃主治肩臂痛;
配外关、章门主治肋间神经痛。
:祛风湿,通经络。
:《针灸甲乙经》:肩重不举,臂痛,肩髎主之。
《令嫒方》:臂痛,肩髎、天宗,阳谷。
天髎穴是手少阳三焦经的罕用腧穴之一,位于肩胛部,肩井穴与曲垣穴的中心,当肩胛骨上角处,有斜方肌、冈上肌;布有肩胛背动、静脉分支或属支以及肩胛上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有第1胸神经后支外侧皮支、锁骨上神经和肩胛上神经散布。主治肩臂痛;颈项强急。职掌法子为直刺0.5~0.8寸。
:(1)天髎。天,指穴内物质住址为天部。髎,孔隙也。该穴名意指三焦经吸热上行的水气在此散热冷降。本穴物质为肩髎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水湿之气散热而化雨冷降为地部经水,冷降的雨滴如从孔隙中漏落寻常,故名。
(2)手少阳阳维之会。本穴因其位处肩胛,穴内气血住址的条理为天部,但其气血的改变成收引冷降,气血冷降后天部条理就为浮泛之状,阳维脉的气血则随之汇入本穴,故本穴为手少阳阳维之会。
:收引天部湿浊。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在肩胛部,肩井穴与曲垣穴的中心,当肩胛骨上角处。
:1.肩臂痛;2.颈项强急。
:直刺0.5~0.8寸。
:当代罕用于调节颈椎病、落枕、肩周炎等。
:配肩髃、曲池主治肩臂痛;配风池、百劳跖趾颈项强痛。
天牖穴是手少阳三焦经的罕用腧穴之一,位于颈部,横平下颌角,胸锁乳突肌的后缘凹下中,在胸锁乳突肌止部后缘;有枕动脉肌支,耳后动、静脉及颈后浅静脉;布有枕小神经本干,深层为副神经、颈神经。主治头面五官疾患,瘰疬,肩背痛。职掌法子为直刺0.5~1寸。
:(1)天牖。天,天部也,阳气也。牖,窗户也。该穴名意指三焦气血在此吸热后上行天部。本穴物质一为肩髎穴吸热上行的一些水气,二为穴外天部汇入的一些水气,水湿之气吸热后循三焦经直上天部,本穴仿佛三焦经气血上行天部的窗户,故名。
(2)天听。天,天部也,阳气也。听,听见也。天听名意指穴内上行天部的阳气卫强劲的民风。如天牖名解,本穴上行天部的阳魄力强速快,如风之声响,故名天听。
:补阳化湿。
:寒则补之,热则泻之。
:在颈部,横平下颌角,胸锁乳突肌的后缘凹下中。
:1.头痛、项强、头晕、目痛、耳聋等头面五官疾患;2.瘰疬
:直刺0.5~1寸。
:当代常有于调节颈后神经痛、落枕、颈椎病等。
:配风池、率谷主治偏头痛;配肩髃、曲池主治肩臂痛;配悬钟主治落枕。
:《针灸学》《灵枢经》
翳风穴是手少阳三焦经的罕用腧穴之一,位于颈部,耳垂后方,乳突下端前哨凹下中,在耳后动、静脉,颈外浅静脉;布有耳大神经,深层为面神经干从茎乳突穿根源。主治口眼倾斜、牙关关闭、齿痛、颊肿、耳鸣、耳聋等头面五官疾患;瘰疬。职掌法子为直刺0.8~1.2寸。
:(1)翳风。翳,用羽毛做的华盖穴也,为遮盖之物,此指穴内物质为天部的卫外阳气。风,穴内之气为风靡之状也。该穴名意指三焦经经气在此化为天部的阳气。本穴物质为天牖穴传来的热胀民风,至本穴后,热胀民风势弱疾驶而化为天部的卫外阳气,卫外阳气由本穴以民风的模样输向头之各部,故名。
(2)兄弟少阳之会。本穴气血为天部的阳热民风,其性同于足少阳胆经气血,故为兄弟少阳之会。
:益气补阳。
:寒则补之,热则泻针出气。
:在颈部,耳垂后方,乳突下端前哨凹下中。
:1.口眼倾斜、牙关关闭、齿痛、颊肿、耳鸣、耳聋等头面五官疾患;2.瘰疬。
:直刺0.8~1.2寸。
:当代罕用于调节面神经麻痹、腮腺炎、神经性耳聋、三叉神经痛等。
:配听宫、听会主治耳鸣、耳聋;配地仓、颊车、阳白主治面瘫;配下关、颊车、合谷主治颊痛。
:1.《针灸甲乙经》:“痓,(喑)不能言,翳风主之。”2.《针灸大成》:“主耳鸣耳聋,口眼涡斜,脱颔颊肿,口噤不开,不能言。”[
瘈脉(瘛脉)穴,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瘛脉穴是手少阳三焦经的罕用腧穴之一,位于乳突焦点,当角孙穴至翳风穴之间,沿耳轮连线的中、下1/3的交点处。如今罕用于调节偏头痛、神经性耳聋等。平刺0.3—0.5寸,或点刺出血。
:(1)瘛脉。瘛,指犬的发疯之状,此指穴内气血为火速运转之状。脉,脉气也,经脉中的气血也。瘛脉名意指三焦经冷缩收引的下行水气在此火速胀散。本穴物质为颅息穴下传而来的水湿之气和翳风穴上传的阳热之气,两者相会后,水湿之气吸热病火速胀散冲出穴外,气除外冲如犬发疯时的奔跑之状,故名。
(2)资脉穴。资,供给、赞助也。脉,脉气也,经脉中的气血也。资脉名意指三焦经出名无实的经气在此获得赞助。本穴物质本应由翳风穴供给,而翳风穴传来的为阳热民风,气性枯燥,出名而无实,但因有颅息穴下行的水气本穴的气血才获得充溢,仿佛被赞助寻常,故名资脉。资生名意与资脉同。
(3)体脉穴。体,体魄也。脉,经脉中的气血也。体脉名意指三焦经经气在此获得充溢,体魄的经脉气血才得以连接通畅。理同资脉名解。
:燥湿化气。
寒则补而灸之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
:在乳突焦点,当角孙穴至翳风穴之间,沿耳轮连线的中、下1/3的交点处。
:1.头痛,耳鸣,耳聋;2.赤子惊风。
:平刺0.3—0.5寸,或点刺出血。
:当代罕用于调节偏头痛、神经性耳聋等。
:配听会、耳门主治耳鸣、耳聋;
配偶维、印堂主治头痛。
颅息穴是手少阳三焦经的罕用腧穴之一,出自于《针灸甲乙经》,位于耳后,当角孙穴至翳风穴之间,沿耳轮连线的上、中1/3的交点处。当代罕用于调节头痛、中耳炎等,平刺0.3~0.5寸。
:
:通窍熄风、镇惊止癎。
:寒则点刺出血或先泄后补或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在耳后,当角孙穴至翳风穴之间,沿耳轮连线的上、中1/3的交点处。
:1.头痛,耳聋,耳鸣;2.赤子惊风。
:平刺0.3~0.5寸。
:当代罕用于调节头痛、中耳炎等。
:副角孙、头维、太阳主治偏头痛;配水渠、中冲、合谷主治赤子惊痫。
:《针灸甲乙经》:“身热痛,胸胁痛不成反侧,颅息主之。”[1]
《针灸大成》:“主耳鸣痛,喘气,赤子吐逆涎沫,瘈疭发痫。”
《铜人针灸经》:“治身热头重,胁痛不得转侧。”
角孙,经穴名。出《灵枢·寒热病》。属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在头部,折耳廓上前,当耳尖直上入发际处。布有耳颞神经分支和颞浅动、静脉的分支。主治耳部红肿,目赤肿痛,目翳,颊肿,齿痛等。沿皮刺0.3-0.5寸。艾炷灸3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1)角孙。角,耳也,肾也,此指穴内物质为天部的收引之气。孙,火也,角为之水,则孙为之火也(肾之子为肝,肝之子为火),此指穴内物质为天之天部的气态物。该穴名意指天之天部的收引冷降之气由此汇入三焦经。本穴为三焦经经脉中的最高点,三焦经无气血传至本穴,本穴气血为浮泛之状,足太阳膀胱经外散的寒湿水气混合着足少阳胆经的外散水湿民风因此汇入本穴,穴内气血即处火住址的天之天部又展现出肾水的润下特点,故名。
(2)兄弟少阳手太阳之会。;理同角孙名解。
:吸湿降浊。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在侧头部,折耳廓上前,当耳尖直上入发际处。
:1.颊肿,目翳,齿痛;2.项强。
:平刺0.3—0.5寸。
:当代罕用于调节偏头痛、腮腺炎等。
:配听宫、翳风主治耳部肿痛;配太阳、头维、太冲主治偏头痛。
:清热消肿,散风静痛。
: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
耳门,出《针灸甲乙经》。属手少阳三焦经。在脸部,当耳屏上切迹的前哨,下颌骨髁突后缘,张口有凹下处。布有耳颞神经,面神经分支和颞浅动、静脉。主治耳鸣,耳聋,聤耳,齿痛,颌肿,昏倒等。张口,直刺0.5—1寸。
:耳,穴内气血影响的部位为耳也。门,相差的宗派也。耳门名意指三焦经经气中的滞重水湿在此冷降后由耳孔流入体内。本穴物质为角孙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水湿之气化雨冷降为地部经水并循耳孔流入体内,本穴仿佛三焦经气血相差耳的宗派,故名耳门。
:降浊升清。
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在耳屏上切迹的前哨,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张口有凹下处。
:1.耳聋,耳鸣、聤耳;2.齿痛。
:张口,直刺0.5—1寸。
:当代罕用于调节中耳炎、下颌关节炎等。
:配听宫、听会、翳风主治耳鸣、耳聋、聤耳;配颊车、下关、合谷主治牙痛;配颧髎、颊车、翳风主部下颌关节炎。
:开窍聪耳,泄热灵活。
耳和髎穴,手少阳三焦经的罕用腧穴之一,位于侧头部,当鬓发后缘,平耳廓根以前哨,颞浅动脉的后缘。当代罕用于调节头痛、面神经麻痹、下颌关节炎等。躲启动脉,斜刺或平刺0.3—0.5寸。
:禾髎。禾,五谷之代称也,此指气血中的脾土微粒。髎,孔隙也。禾髎名意指三焦经经气及穴外汇入的寒湿水气在此化雨冷降。本穴物质中一方面是耳门穴传来的水湿之气,其量少,其性收引,另一方面是足少阳胆经和手太阳小肠经传入本穴的湿冷水气,两气交会后在本穴的改变成化雨冷降,所降之雨如从孔隙中漏落寻常,故而得名。
:清热降浊。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在侧头部,当鬓发后缘,平耳廓根以前哨,颞浅动脉的后缘。
:1.头痛,耳鸣;2.牙关关闭,口喎。
:躲启动脉,斜刺或平刺0.3~0.5寸。
:当代罕用于调节头痛、面神经麻痹、下颌关节炎等。
:配听宫、翳风主治耳鸣;配颊车、地仓、阳白主治面瘫;配太阳、印堂、足临泣主治偏头痛。
:祛风通络,解痉止痛。
丝竹空穴是手少阳三焦经的罕用腧穴之一,位于眉梢凹下处;在眼轮匝肌处;布有颞浅动、静脉的颞支;有眶上神经、颞面神经、面神经颞支和颧支散布。主治目赤肿痛,眼睑瞤动;头痛,齿痛;发疯痫。职掌法子为平刺0.5~1寸,不灸。
:(1)丝竹空。丝竹,古指弦乐器,八音之一,此指气血的运转犹如声响飘然所致。空,浮泛也。丝竹空穴名意指穴外天部的寒湿水气因此汇入穴内,穴外的寒水水气由此汇入三焦经冷降归地。本穴为三焦经尽头之穴,由于禾髎穴传至本穴的气血极其虚少,穴内气血为浮泛之状,穴外天部的寒湿水气因此汇入穴内,穴外的寒水水气仿佛天地面的声响飘然所致,故名。
(2)巨窌穴。巨,庞大也。窌,地窖也,此指穴内气血为地部水液。巨窌名意指本穴天部大范畴的水湿之气皆化雨冷降。本穴物质为穴外天部条理中的寒湿水气会集而成,在本穴的改变成化雨冷降,所降之雨遮盖的范畴庞大,故名巨窌。目窌名意与巨窌同,目指本穴位于目旁。
:降浊除湿。
:寒则补针多留,热则泻之,莫灸。
:在眉梢凹下处。
:1.目赤肿痛,眼睑瞤动;2.头痛,齿痛;3.发疯痫。
:平刺0.5~1寸。
:当代罕用于在调节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结膜炎等。
:配瞳子髎、睛明、攒竹主治目赤肿痛;配太阳、外关主治偏头痛;配足通谷、太冲主治癫痫。
O(^_^)O爱好的话,请众人继承援助我~~
逝者如此夫,不舍日夜。
预览时标签不成点收录于合集#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