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headache)是临床常见的症状,通常将局限于头颅上半部,包括眉弓、耳轮上缘和枕外隆突连线以上部位的疼痛统称头痛。
本文把头痛分为前头痛、后头痛、偏头痛、头顶痛,由创始人周大鹏老师讲解利用针灸进行特效治疗。
温馨提示:文中有视频版可观看!
一、头痛的临床表现
头痛程度有轻有重,疼痛时间有长有短。疼痛形式多种多样,常见胀痛、闷痛、撕裂样痛、电击样疼痛、针刺样痛,部分伴有血管搏动感及头部紧箍感,以及恶心、呕吐、头晕等症状。
继发性头痛还可伴有其他系统性疾病症状或体征,如感染性疾病常伴有发热,血管病变常伴偏瘫、失语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等。头痛依据程度产生不同危害,病情严重可使患者丧失生活和工作能力。
二、头痛的诊断
头痛诊断依据患者头部疼痛部位即可诊断。在头痛的诊断过程中,应首先区分是原发性或是继发性。原发性头痛多为良性病程,继发性头痛则为器质性病变所致,任何原发性头痛的诊断应建立在排除继发性头痛的基础之上。
头痛病因复杂,在头痛患者的病史采集中应重点询问头痛的起病方式、发作频率、发作时间、持续时间、头痛的部位、性质、疼痛程度,有无前驱症状,及有无明确的诱发因素、头痛加重和减轻的因素等。同时,为更好鉴别头痛病因及性质,还应全面了解患者年龄与性别、睡眠和职业状况、既往病史和伴随疾病、外伤史、服药史、中*史和家族史等一般情况对头痛发病的影响。
全面详尽的体格检查尤其是神经系统和头颅、五官的检查,有助于发现头痛的病变所在。适时恰当的选用神经影像学或腰穿脑脊液等辅助检查,能为颅内器质性病变提供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依据。
三、头痛的针灸治疗方法
(一)、一针疗法
1、前头痛:内庭穴
2、后头痛:束骨穴
3、偏头痛:侠溪穴
4、头顶痛:太冲穴
1、前头痛:内庭穴
内庭穴是足阳明胃经的常用腧穴之一,出自于《灵枢·本输》,在足背当第2、3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直刺或斜刺0.5~0.8寸
2、后头痛:束骨穴
位于人体的足外侧,足小趾本节(第5跖趾关节)的后方,赤白肉际处。直刺或斜刺0.5~0.8寸
3、偏头痛:侠溪穴
该穴位于人体的足背外侧,当第4、5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4、头顶痛:太冲穴
位于足背,第1、第2跖骨间,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中
(二)、董氏奇穴:
1.前头痛:木顶穴
2.后头痛:正脑一、二穴,正筋穴、正宗穴
3.偏头痛:侧三里、侧下三里
4.头顶痛:正筋穴、正脑一、二穴
1、前头痛:木顶穴
在尺泽穴直下5分
2、后头痛:
正脑一穴:跟腱正中,距足底4.5寸
正脑二穴:正筋穴上一寸,正士穴下一寸处
正筋穴:在足后跟筋正中央上,距足底三寸五分。
正宗穴:在足后跟筋正中央,正筋穴上二寸處。
3、偏头痛:
侧三里:穴位于四花上穴向外横开二寸五分,即足三里外一寸五分。
侧下三里:穴位于四花上穴向外横开二寸五分,即足三里外一寸五分。
4、头顶痛:
正脑一穴:跟腱正中外开3分,距足底4.5寸
正脑二穴:正筋穴上一寸,正士穴下一寸处
正筋穴:在足后跟筋正中央上,距足底三寸五分。
(三)、肌筋膜松解术:
1.前头痛:颞肌、额肌、胸锁乳突肌
2.后头痛:颞肌激痛点4、枕肌、下项线
3.偏头痛:颞肌
4.头顶痛:头夹肌、C67棘突旁、枕骨上项线
详情参考多媒体书籍:
简灵奇针第3套多媒体书籍
视频课程观看方式:
(扫码下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