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神经痛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演讲舒凯刀尖上的舞者,听神经瘤外科风
TUhjnbcbe - 2021/8/18 3:37:00

一种疾病

从发现,到了解,可治疗

需要多长时间?

对于听神经瘤来说

这一答案是两百多年

作为一种常见的颅内良性肿瘤,听神经瘤的切除,如今在神经外科医生的眼里,已经算不得一件难事。但在外科还处于混沌启蒙的年代里,先贤们凭借自己敏锐的双眼,冷静的判断和灵巧的双手,用漫长的时光,才揭开坚硬颅骨下的层层谜团。

/初识庐山真面目/

年,荷兰解剖学家EduardSandifort正在对一位生前患有耳聋的死者进行尸检,当他打开硬脑膜后,发现在右侧的听觉神经上,粘连了一个紧密的实性肿块,这是有明确历史记载的第一例听神经瘤案例。

但那个时代,医生对大脑认识还一知半解,即使发现这一肿瘤的存在,搞清楚它和临床症状之间的关系却并不容易。

直到半个多世纪后,英国医师CharlesBell才第一次系统性地描述了一例听神经瘤患者的症状:单侧耳聋、面部麻木、头痛及眩晕,并尸检中证实了小脑幕下这一肿块的存在。但是当时,Bell爵士并没有描述肿块与颅神经的关系。

5年后,法国病理学家、解剖学家JeanCruveihier才首次把听力下降与桥小脑角肿瘤联系在一起,并绘制了第一本桥小脑角肿瘤图谱。

而真正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德国生理学家,著名的「细胞学说」提出者之一——TheodoreSchwann确定了听神经瘤真正的起源。

所谓的听神经瘤(AcousticNeurinoma)起源于第八对脑神经——前庭耳蜗神经(俗称听神经)的上支——前庭神经的神经鞘膜。

为了纪念Schwann的巨大贡献,人们以他的名字来命名神经纤维外的鞘膜细胞及此来源的肿瘤。

因此,听神经瘤更加准确的名字应该叫作——前庭神经施旺细胞瘤(VestibularSchwannoma)。

19世纪后半叶,随着肿瘤组织学和病理学的进步,使得患者的临床症状与尸检时获得的实际发现更加牢固地相关。

同时,Babinski和Jackson等大师们的临床观察,让大脑功能解剖学,特别是在小脑区域得到了发展,临床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症状进行更准确地定位。手术治疗的时间点已经到来。

/血腥三角的阴影/

彻底切除是听神经瘤最好的治愈方法,但手术却困难重重。

近代神经外科诞生于19世纪末的英国,但手术器械短缺,手术经验不足,术前术后处理不严密,术后严重脑水肿及颅内感染等,都是摆在眼前的现实问题。

美国医师CharlesMcBurney(阑尾炎的麦氏点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在年最早尝试对听神经瘤进行切除的时候,为患者开颅使用的工具是榔头和凿子。

当打开枕下骨板后,他发现小脑肿胀很明显,以至于必须切除多余的脑组织,而肿瘤并没有被切除,病人在12天后死亡。

第一例真正成功的切除是年,爱丁堡的Annadale为一名怀孕的女性成功进行了手术。

他从单侧枕下切开颅骨,用手指剥离的方法剜除了肿瘤,在桥小脑角处用纱布填塞止血。该患者术后顺利出院,并于数月后生产。

随着首例手术的成功,很多医生分别进行了手术。

但在这种凿子开颅、手指剜除、填塞止血的粗糙手法下,其他患者就不如那位孕妇一样好运了。

在这些医生报道的63例手术中,死亡率高达78%,大多数患者留有重度的残疾。

因此,桥小脑角区被著名的神经外科大师HarveyCushing命名为血腥三角(BloodyAngle)。

但即便如此,对于那些肿瘤长得太大压迫到关键部位,将要死亡的病人,手术却是唯一能挽救他们的方法。

/神经外科的起步/

进入20世纪,听神经瘤手术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也正是由Cushing开始。

HarveyCushing是一位杰出的神经外科手术技术革新家,相比于直接剜除,他开创性地提出了囊内切除,避免对肿瘤的牵拉,使手术死亡率下降到20%,这一方法至今沿用,但他认为全切除肿瘤是基本不可能的。

「Cushing提出了神经外科手术操作原则:必须手法细腻,止血彻底,要尽力保护脑组织等,迄今仍为神经外科界所遵循,他还发明了一系列手术用具,首先提出了术毕要缝合硬膜与帽状腱膜,从而减少了创口的感染和渗漏等贡献」

而Cushing的学生WalterDandy则更加「激进」,他认为在囊内充分减压基础上,细致地去剥离肿瘤的包膜,而肿瘤是可以全切的。

「Dandy和Cushing均被认为是神经外科的开山鼻祖之一,Dandy在年发明了心室造影术,并在1年后发明了脑血管造影术,还进行了颅内的第一次修剪动脉瘤,标志着脑血管神经外科的诞生等」

事实证明,这的确可以——Dandy在年报告了1例首次全切的听神经瘤。

但也就在同一年,Cushing发表了他的系列文章,主张对肿瘤进行部分去除,并表达了对安全彻底清除肿瘤的可行性的严重怀疑。

据称,Dandy在没有首先咨询Cushing的情况下报告肿瘤全切,严重损害了师徒之间的关系。

Dandy使手术死亡率降到10%,但技术进步以后,Cushing的死亡率降到4%以下。Cushing认为,是因为Dandy执意全切肿瘤,才导致病人的死亡率比自己高。但实际上,Cushing的很多病人后来仍死于肿瘤复发。

也许理念冲突加上性格差异,这对师徒在长达50年的生涯中一直与关系紧张,从未进行过技术合作,在神经外科史上留下了永远遗憾的一页!

在这一时期,诊断方法的更新和术中技术的进步,对神经外科产生巨大影响,如高频电刀和吸引装置的发明,有效控制了术中出血,并保持手术区域清晰。

/迈入显微时代/

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枕下入路(SuboccipitalApproach)是听神经瘤手术的唯一进路,但手术的死亡率始终大于10%,而且患者有很大可能留下耳聋、面瘫等后遗症。

枕下入路

但也不是没有过别的尝试,单侧枕下手术相关的高死亡率驱使医生去寻找其他更好的途径。

在年,Panse描述了从迷路进入(TranslabyrinthineApproach)的方法。

迷路入路

但由于迷路入路会不可避免地破坏中耳结构,导致听力丧失、脑脊液漏等一系列并发症,这种方法从未得到广泛应用,Cushing也在指出迷路方法有严重的缺点,主张不应将此视为首选治疗方法。

而一位耳科医生改变了这一切。

年,WilliamHouse第一次把手术显微镜应用于听神经瘤手术,成为了一个划时代的突破,从此神经外科迈入显微时代!

手术显微镜帮助医生清晰地辨别神经和血管等微小结构,促进更彻底的肿瘤切除和面神经及内耳结构的保护。

在显微镜的帮助下,House引入了中颅窝入路(MiddleFossaApproach)并完善了曾被人抛弃的迷路入路。

中颅窝入路

在今天,对于延伸进入桥小脑角不超过5mm的小肿瘤,中颅窝入路是首选,在这种情况下,听力保持是理想的。

新的诊断技术的发展标志着听神经瘤的治疗进入现代。

计算机断层扫描,特别是磁共振成像的引入,彻底改变了桥小脑角肿瘤的检测,让患者可以获得准确的早期诊断,并提供关于肿瘤的确切位置和大小的详细信息,进一步将术中死亡率降低至0.8%至5%。

一代神经外科大师MajidSamii,也是世界上开展听神经瘤手术最多(没有之一)的医生,更是将这一手术做到了极致:死亡率降到1%以下,肿瘤全切率95%,五年复发率只有4%,面神经的保留在90%以上,也有听力的保留。

/国内听神经瘤外科发展简史/

以前,国内能够开展神经外科手术的地区不多,主要集中在北京和上海。

年,医院从上海迁往武汉以后,听神经瘤的诊治就成为武汉医院的传统优势项目。其神经外科创始人——蒋先惠教授在60年代,就开始从事听神经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他报道的10余例听神经瘤手术,手术死亡率约40%,面神经的保存达到56%,代表了当时国内的先进水平。

李龄教授也是国内听神经瘤的大师,他首先在国内提出「蛛网膜平面内肿瘤显微切除」的理念,使得手术死亡率降到1%以下,面神经的保存率达到90%,与国际水平同步。

他著作的《听神经瘤》,也是中国第一部听神经瘤专著。

◆◆◆◆◆

今天,面神经和听神经保留是每个听神经瘤患者所期望的手术结果,虽然不能保证,但在神经外科医生的巧手中,已变得近乎触手可及。

致敬所有在黑暗中披荆斩棘,不断创新的医生们

下集预告

舒凯:《听神经瘤实用显微手术策略》

参考来源:

1.Historyofacousticneurinomasurgery.MachinisTG,FountasKN,DimopoulosV,RobinsonJS.NeurosurgFocus.Apr15;18(4):e9.Review.

2.血腥三角:听神经瘤手术史.

1
查看完整版本: 演讲舒凯刀尖上的舞者,听神经瘤外科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