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人类拎起小猫后颈,小猫便不会动”的现象,目前最主要的说法是:这是猫妈妈的饲养行为给小猫带来的习惯。当我们看《动物世界》的纪录片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动物界的生存发展常常朝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这意味着,对于大自然里的动物来说,为了适应残酷的外界条件,改善自己的生存环境境况,必须进化出一些本领和习惯。
只有进化出这些特质的动物,才能继续存活下去,而小猫被拎起就不动的现象,就属于这中进化而来的特质。但最有说服力的原因来自于一个大学教授的试验。他通过将多只不同年龄段的猫的后颈夹住以做观察,来探究这种想象的成因。这说明:猫咪本身对“后颈”这个地方非常敏感,被夹住就会之后,就不会动弹,而并不在于夹住后颈肉的是人还是其他物体。
猫猫对后颈被夹住那么这种特点是从何而来的呢?这得从猫猫的幼年成长开始说起。小猫幼年时期,猫妈妈如果想移动小猫,或者当猫猫遇到了危险的时候,都会迅速地咬着小猫的后颈肉,将小猫移开。这并不会使小猫感到疼痛。因为幼猫的体重很轻。而如果小猫在此时开始挣扎、叫唤,反而容易发生危险。因为,在自然界当中,这可能会引来天敌的追捕,也有可能会使得后颈肉受伤,不利于生存。那些被猫妈妈咬到后颈肉一直挣扎叫唤的猫咪,大多难以生存下来。经过长期的时间,“咬后颈肉”=“猫妈妈移动自己”这一件事便成为了猫的第一反应。所以,当我们再去拎起猫猫们的后颈肉时,它多半是不会动的。
那么,为什么猫妈妈们会集体选择用咬后颈肉的方式来移动幼猫呢?原因很简单,因为猫科动物四肢着地,并不像人类一样,解放了双手,可以用双手来将幼仔抱住,因此使用牙咬的方式。其实,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用嘴移动幼仔这一抚养方式,其实在动物界中普遍地存在着。比如:熊猫、老虎、多数鸟类等等动物。但是,随着小猫年龄和体重的增长,对于有的猫来说,当拎起它的后脑勺时,它会有疼痛的感觉,因此,成年后的有的猫猫在后颈肉被夹时可能会挣扎和叫唤声,所以猫猫成年以后,最好就不要一直揪着猫猫的颈子到处走。但是,如果,你想给猫剪指甲、洗澡,它不停地挣扎,那你就可以使用捏住它的后颈肉的方法将它稳定住哦。
那些为了生存而进化下来的特点,会慢慢地被带进我们的基因里面,这对于动物的生存具有重要的意义。比如变色龙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外观,达到蒙蔽天敌的效果。这就是我们作为一个生物的神奇之处吧。不管是对于猫,还是对于人来讲,自然界都以其独有的神奇、残酷、温柔的力量来塑造着我们,在我们的身上打上各种各样的基因的痕迹。这正是我们与自然互相融合的充分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