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导读:位编剧的工作状态与健康情况,勾勒出了编剧群体的艰辛与苦闷,也折射出了整个影视行业的浮躁氛围。
文丨稻草人七七
来源丨编剧帮
12月1日13:30,编剧莎漠(本名王冰)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1岁。就在5天前,他创作的《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刚被广电总局列为了年度电视剧引导扶持专项资金剧本扶持项目。
作家王佩在微博上痛心的回顾莎漠“为写作痴狂”的一生,其中提及他在创作电视剧《XXXX》时的状态:“白天开剧本批斗会,夜里改剧本,一个月后瘦了16斤。我去探望他时,只见小旅馆房间里满屋都是方便面、烟头和黑咖啡瓶。”同时王佩还透露了莎漠被克扣了30万的稿酬、险些被剥夺署名权的遭遇。
面对莎漠的英年早逝,编剧余飞说:“一连几十年以至一辈子每天十几个小时枯坐案前,将自己每一时刻最优质的精华透支出来,以期打动看客三五分钟。留下的是一些被瓜分后剩下的浮名,和三番五次追讨得来的养家费,以及一架被掏空的皮囊。”编剧汪海林也感慨到“编剧的成本是生命”,编剧宋方金则提醒同行们要珍爱身体:“这本不该是告别的年纪啊!各位同仁保重!”
剧本是否正在掏空编剧的身体?编剧是否是透支生命的高危行业?
12月4日,笔者发出了编剧健康情况调查问卷,聚焦了24项问题,包括倪骏、秦海燕、王欢、孟婕、徐涛、陈舒、张仕栋在内的位编剧参与了该项调查,问卷的反馈结果令我们深感忧心。
84%的编剧在熬夜创作
76%的编剧在透支体力赶工
在提交问卷反馈的位编剧中,37%的编剧今年近乎全年处在工作状态,22%的编剧有8~10个月处于工作状态。
熬夜与睡眠短缺是编剧们工作时的常态。在受访群体中,有84%的编剧在工作期间经常熬夜,79.5%的编剧无法享有八小时的睡眠。
“夏天时去上海开剧本修改会,那天只睡了两三个小时,纵然酒店早餐一份,也只喝得下白粥,我和小伙伴互看了脸颊浮肿眼神呆滞的对方一眼,感慨道:每个项目都是九死一生啊...下辈子别做编剧了!”
——刘咏涵
“熬夜得了神经性头痛。”
——匿名
天大地大,deadline最大,有多少编剧没有赶稿赶到透支的经历呢。在受访群体中,76%的编剧经常透支体力赶工,71%的编剧经常在感到身体不适时还坚持工作。颈椎病、肩周炎等肩颈疾病是编剧行业最常见的职业病。
“年冬天,因连续熬夜赶稿腰椎突发疾病导致左手抬不起来了,赶紧找正骨的。”
——匿名
腰部起不来了,急性发炎导致起床一个简单的动作花了四十多分钟慢慢起来,大概这样去治疗维持了小一个月慢慢好转,但留下旧患,一有不注意那个腰部发作的部位就会痛。
——Mia
在编剧的创作过程中,按时吃正餐与睡满八小时一样奢侈,而体育运动又往往会被文字工作者忽略。在受访群体中,76%的编剧在创作期间不能按时就餐,73.5%的编剧因为主客观原因不会经常锻炼身体。在这种局面下,胃病在受访群体中是第二大高发疾病。
90.5%的编剧精神压力过大
71%的编剧有强烈的孤独感
压垮编剧身体的不仅是体力上的透支,还有精神上的重压。在受访群体中,90.5%的编剧都在创作期间忍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68.5%的编剧经常以浓茶、咖啡、香烟等物品来缓解疲倦或压力。
焦慮發作暈眩急。
——匿名
精神崩溃,上街寻衅滋事找人打架导致行政拘留七天。
——匿名
一次直接休克晕倒医院抢救,一次精神崩溃在没有记忆的状态下砸碎了家里的所有东西后被诊断为重度抑郁。
——匿名
编剧需要深入生活,也需要在青灯下孤寂创作。在受访群体中,84%的编剧在创作期间连续多日闭门不出,71%的编剧经常有强烈的孤独感。在精神重压与孤独感的包裹下,抑郁症、躁郁症等心理和精神疾病,是受访群体中的第三大高发疾病。
不想接电话,不想见人,悲观厌世。
——王欢
站在阳台望着窗外看,不记得在想什么,也不知道多久,最后腿撑不住了才醒过神来,接着第二天就开始高烧。
——匿名
创作透支体力,精神濒临崩溃,最严重的一次,感觉特别累,身心俱疲,心里特别憋得慌,却没有人可以诉说!一个大老爷们,居然有一种想哭的感觉!后来,在游泳馆里拼命的游,边游边哭!泳镜里都是泪水!
——大裳茶
这组数据是唯一相对令人欣慰的,在受访群体中,只有17.5%的编剧经常过量饮酒,39%的编剧能够每年进行一次体检。
在受访群体中,67%的编剧都购买了医疗保险,但只有38%的编剧会在身体感到不适时及时就医。
“每天睡不到五个小时,焦虑已是常态”
在受访群体中,导致编剧熬夜创作的原因主要集中在甲方,由于项目预留的创作期太短,编剧们只能夜以继日的赶工。
“最近三个月赶剧本。经常性平均一个星期有两天一夜不睡觉,只靠吃顶着,其余时间不分白天黑夜写,每天睡不到五个小时,焦虑已是常态。”
——何艾霖
“拖延族”与“夜猫族”是编剧中的两大“族群”,许多文字工作者都有日出而息、日落开写的习惯。
“熬夜熬到头痛不止,有时候半夜写东西停不下来,虽然自己也不想这样,但的确半夜的效率会更高。”
——匿名
“这几年就靠定金和第一笔款活着”
频繁的透支体力赶工,是对编剧身体健康的最大威胁。在受访群体中,导致这一局面的原因同样集中在甲方,“甲方总是反复要求修改,导致时间变紧张”是最主要的原因。
要求匿名的编剧A女士说:“我现在手里的三个项目都是这样。剧本大纲、人物小传、前三集剧本都写完了,制片人去碰了碰平台,然后要我们推翻,换个方向按平台意见写,改完之后他又去碰资方或导演,又一个主意来了就再推翻。”甲方频繁修改创作方向不仅会导致编剧重复劳动,还会让编剧无偿工作,“这期间每次推翻都意味着前面这稿没通过,然后自然就不会履行合同给稿酬。我这几年就靠定金和第一笔款活着呢。”A女士说到。
至于“项目预留的创作期太短”的情况,业内人士都很熟悉,甚至有些窜急活儿的甲方,会要求编剧每天写一集电视剧,一周写部电影出来。
编剧杨柒表示:“我接手的项目一般都比较赶,比如帮人改稿,或则重写。有时候要开拍前一个月了,剧本才请我给他们重写。就很痛苦。不停开会赶稿。”
开会时间严重侵占创作时间,也是导致编剧要赶工创作的原因。A女士介绍到:“有很多甲方有种误会,觉得前面很稠密的和编剧开会,我们回去就很快能写出来,有些甚至觉得他们在会议上已经给我们把故事编好了,但是他们忽略了编剧工作不是会议记录,我们也要有取舍有创作。”
在这种甲方认知下,编剧的创作时间还不如开会或空等的时间长,“很多情况是明明有很充足时间,可是给我压缩的创作时间短,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他们内部会议或者接触平台上,最后返回来意见又要求我们很快修改。或者是谈好合作意向后让我一直等,然后突然某天告诉我找好资方或平台了,要赶紧在很短时间内交几集剧本。”A女士说。
其次,编剧们习惯拖延和过量接项目也是导致赶工的原因。“经常半年没单,一来就是三、四个一起来。叫人更焦虑了。”杨柒说到。在这种情况下,杨柒会选择只接一个项目。但也不乏有编剧为了生计与机会,过量承接创作任务,A女士由于总是拿不到尾款,不得不接连赶工,“为了生存不得不不停接项目,不停靠头几笔款支撑,恶性循环。”
“看人都觉得像在看蜡像,想自杀。”
在受访群体中,导致编剧在创作期间精神压力过大的主要原因,是编剧想要追求完美,总是不满意自己当下的创作,以及遇到没有契约精神和总变更主意的甲方。
“精神崩溃。主要是来自甲方的压力,不遵守契约,违反合同,诸如合同之外的大幅度修改,不按时付款,要么是无限期拖延。”
——匿名
“工作量大,任务重时间紧,连续两个多月赶工,又被导演组催促,制片方又不未按时付稿酬,精神压力很大,导致连续几天头晕心悸呕吐,感觉要独死家中。医院才发现血压已骤升为二百多,医生说已非常危险,爆管随时可能发生了。”
——廖欣
看着主编剧轻微脑溢血,甲方派人和我们编剧组住在一起集中创作,很像监工。每周写三集,同时还要修改上一周提供的三集。前面的改了后面的又得动。很崩溃。
——匿名
除了在赶项目进度时身心俱疲,编剧也时常会为体验生活、深入角色而入戏太深。
曾创作过《幸福一家人》的编剧倪骏说:“一次写心理疾病题材的电视剧,要看很多心理疾患的病例,搞得我自己也很烦躁,还要去精神病院体验生活,那一阵子感觉很不好,也是因为体验生活而去看心理医生,还好医生说我没啥问题,后来项目不做了,也就恢复正常了。”
编剧杨柒曾有阵子“对一切失去兴趣,看人都觉得像在看蜡像,接收不到对方表情信息,想自杀。”同样是因为创作心理疾病题材的剧本,“那段时间没有活,心里本来也焦虑,后来决定把自己心理疾病写成一部电影剧本。找了很多资料,不断思索一个抑郁症和社交障碍的人是什么状态,没日没夜的沉浸在负面信息和情绪中,加上自己作息已严重反常了。跟着就出现了那种现象。看什么都觉得色彩很淡,看别人的表情也渐渐地僵硬,感觉像在看蜡像一样。”
“通宵之后,突然有六七分钟的失明”
在受访群体中,颈椎病、肩周炎等肩颈疾病,胃病,抑郁症、躁郁症等心理或精神疾病,腰间盘突出等腰椎疾病是编剧群体中最常见的职业病,没有确诊疾病的亚健康状态也普遍存在。
连续4天一天一集剧本,到了第五天明明很累却睡不着觉了,于是就逛了一天的商场,然后睡了整整两天!
——孟婕
严重失眠,心率不齐
——徐涛
失明,一直工作到早上六七点,突然有有六七分钟的样子。
——匿名
终于结束了一段时间的工作之后,第二天的飞机上心脏漏拍,之后缓了将近一星期,一直心脏不适,有一天夜里无法入睡,脑袋里都是让人感到很烦躁不安的声音。
——匿名
短时休克,快递小哥敲门才知道已经昏迷十分钟了
——朝阳最美的张高兴
急诊,暴瘦20斤。
——匿名
室颤了,心跳每分钟,差点跳死。
——王猫猫
胸闷,心慌气短,整个类似低血糖的虚脱感。
——螃蟹
健康问题需要引起甲方和编剧重视。
位编剧的工作状态与健康情况,勾勒出了编剧群体的艰辛与苦闷,也折射出了整个影视行业的浮躁氛围。笔者呼吁甲方尊重创作规律,为编剧留出足够的创作时间与空间,也希望编剧们能够重视自己的身心健康,尽量避免透支体力,及时疏导负面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