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内容来自“乐瓜科学护睡研究院”,分享睡眠知识,让你睡得更香~文章编号:FM-SSRI()A
众所皆知,人们在黑暗的环境中睡得更香。但是你知道,你的皮肤也能“看见”光吗?你知道皮肤也能感知到颜色吗?
大家好,这里是乐瓜,一个专注让你睡得更香的科普小达人。
卧室里的任何光源都会打乱睡眠模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即使带上眼罩,也不是%有效的。
布朗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皮肤细胞也会产生数种在视网膜上存在的感光化学物质,它会接收光线,向大脑和器官发送信息,从而干扰睡眠。
可能有的人会有疑问,那为什么我们闭上眼睛后不能通过皮肤观察到周围的事物呢?皮肤上为什么会有这些感光物质呢?这些感光物质对我们会有什么影响吗?
不急,且听乐瓜细细道来。
一、视网膜上的光感受器
首先我们要区分一个概念:
我们所看到的这五彩斑斓的世界,并不是我们的眼睛主动去“捕捉”的,
而是光线照射物体后向外反射,刺激视网膜上的光感受器并转化成信号,通过视神经传递到脑部,这是一个“接收”的动作。
而我们识别一个物体的颜色,是因为那个物体吸收了一部分可视光,反射出来的那一部分可视光被我们的眼睛接收,才辨识到物体的颜色,这点其实不难理解。
比如说红苹果,阳光照在苹果上,苹果只反射了红色的可视光,其他颜色的可视光则被苹果皮吸收了,所以我们接收到的信息就是“这是一个红色的苹果”;床上的枕头则是反射了大部分颜色的可视光,因此我们看到的枕头是白色的。
(红苹果与青苹果)(五颜六色的复活节彩蛋)
存在于视网膜上的光感受器按其形状可分为两大类,即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
视锥细胞末端上的视锥蛋白(OPN1)在光线明亮时活动,它能提供色觉以及精细视觉。在人的视网膜中约有-万个。
视杆细胞末端上的视紫红质(OPN2)在光线较暗时活动,有较高的光敏度,但不能作精细的空间分辨,且不参与色觉。在人的视网膜中总数达1亿以上。
此外还有一个神经节细胞,其中的黑视蛋白(OPN4)也能受到光线刺激并转换成信号,并支配数十个大脑区域以影响生理、行为、感知和情绪,例如视交叉上核(SCN,主生物钟)、橄榄前顶核(OPN,瞳孔收缩)、背外侧膝状体核(dLGN,视觉感知)等,且影响松果体褪黑激素合成的调节以及海马突触可塑性的调节。
“我们相当确信,视锥/视杆细胞系统和黑视蛋白系统是哺乳动物眼部唯一两个感光系统。虽然永远不要说永远,但至少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有第三个系统存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基础生物医学科学研究所神经科学教授King-WaiYau博士。
(光感受器与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二、皮肤上的光感受器
然而,光感受器并不仅存在于视网膜上。
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对低等生物的皮肤光感受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真皮光感研究:Stvn等人,),但哺乳动物皮肤的光感受直到最近才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