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经痛是颜面部的常见病、多发病,难以治愈,人们称之为“天下第一痛”。其表现为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一过性、电击样的剧烈疼痛,可反复发作,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右侧多于左侧。该病的特点是:在头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突发突止的闪电样、刀割样、烧灼样、顽固性、难以忍受的剧烈性疼痛。说话、洗脸、刷牙或微风拂面,甚至走路时都会导致阵发性的剧烈疼痛。疼痛历时数秒或数分钟,呈周期性发作,发作间歇期同正常人一样。
三叉神经可分为三支:第Ⅰ支为眼神经,经眶上裂出颅;第Ⅱ支为上颌神经,从圆孔出颅;第Ⅲ支为下颌神经,从卵圆孔出颅。其中以第二支上颌神经的发病率最高,临床十分常见。传统三叉神经痛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中医治疗等,但长期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不良反应多,开刀手术创伤大、风险高。
开刀手术创伤大、风险高
医院疼痛科以微创介入治疗为核心,精准靶点穿刺为目标,在原有CT引导下卵圆孔穿刺定位基础上,开展CT三维成像引导下穿刺圆孔行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第二支的微创介入技术,该技术具有定位准确、疗效好、创伤小、风险低、可重复治疗等优点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临床。
经典病例分享
某男,62岁,自诉右侧颜面部闪电样疼痛7年,突发突止,右侧眶下、右侧颧弓处阵发性闪电样剧痛,牵及右侧牙龈,痛如刀割。刷牙、洗脸均可诱发,疼痛每次持续数秒至1分钟左右,每日发作5~6次,伴烦躁,曾服卡马西平药物效果不佳,3年前在外地诊断“三叉神经痛(第Ⅱ支)”并行无水酒精神经节阻滞治疗,但疗效甚微,VAS评分6分。患者入我科后在CT三维成像引导下经皮圆孔穿刺行射频热凝术,术后患者右侧眶下稍感麻木,闪电样疼痛完全消失,患者满意出院,随访3月,右侧面部无疼痛,无其他并发症发生。
患侧穿刺定位图
二维成像图:穿刺圆孔位置准确
三维成像图:穿刺圆孔位置准确
三维成像图:穿刺圆孔位置准确
80℃精准射频热凝,效果良好
医院疼痛科全家福
科室简介
医院疼痛科在相关领导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经过年底初步筹划,年9月疼痛门诊开始运行。在原有疼痛门诊的基础上,加大人才引进,选派人员到北京、天津等地进修学习。年3月疼痛科病房正式运行,目前床位数25张。
疼痛科以微创介入治疗为特色,专门治疗各种慢性疼痛性疾病。自成立以来,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医院不可缺少的临床科室,在社会上享有一定的声誉。目前科室拥有医生团队5人,包括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1名,住院医师2名;护理人员7人。学历:博士1人和硕士5人。
目前科室开展:1.B超引导下各种神经阻滞术;2.CT、X线引导下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毁损及调控技术;3.CT引导下交感神经节毁损及调控技术;4.CT、X线引导下椎间盘髓核等离子、射频消融术、臭氧消融术,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胶原酶椎间盘消融术;5.CT、X线引导下三叉神经、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及癌痛骨转移的感觉神经节阿霉素毁损术;6.红外偏振光、威伐光治疗;7.银质针治疗;8.三氧自体血回输治疗等。
科室运营以来,疼痛诊疗效果确切,患者满意度高。无医疗不良事件发生,深受业界、患者及家属好评。目前承担省部级课题4项,发表学术论文8篇。
疼痛科长期接受进修学习、模拟培训、定向合作等疼痛学科及相关学科医护人员的培养,我们张开怀抱,热烈欢迎您的到来!
我们将继续把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和医疗服务放在首要位置,紧紧围绕疼痛学科发展,建立健全疼痛科的各项制度和管理运行机制,积极开展新业务,提升疼痛科在全省、全国疼痛界的作用和影响力,推进学科稳定健康发展。
学科带头人韩冲芳教授介绍
山西医学科学院医院麻醉科、疼痛科主任,山西医科大学麻醉学系副主任,FederationofAsianDentalAnesthesiologySocieties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疼痛专业委员会委员,山西医学会疼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西医师协会疼痛学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疼痛专业委员会心率变异专家委员,山西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理事,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麻醉技术创新与推广分会常务委员,山西麻醉学专业委员会常委,山西医疗质量控制中心麻醉质量控制部常委,《中华麻醉学杂志》审稿专家,《国际麻醉与复苏杂志》编委,《实用疼痛学杂志》编委。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