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可以治好吗 http://m.39.net/pf/a_4785554.html
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张世渊
“今天晚上要保证睡眠,充足的睡眠有助于身体对手术的耐受;要放平心态,可以多做几次深呼吸,缓解自己的紧张情绪;手术前切记不要吃饭、喝水。”9月28日,山西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张世渊几次走进病房,不厌其烦地叮嘱患者。
据了解,29日上午,将由张世渊主刀,运用神经内镜技术,为患者进行一场长达三个多小时的垂体腺瘤内镜下切除手术。
一提到要给脑部做手术,许多人不禁会联想到开颅手术,瑟瑟发抖……其实,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今脑部手术的技术治疗范围已经得到极大程度的拓展。神经内镜技术,是神经外科主要的微创技术之一,既是神经外科医生在手术中对患者病变进行观察和操作的好帮手,在一定程度上,又是超越显微镜,成为部分脑部疾病的首选治疗手段。
张世渊教授(右)分析患者脑部CT片
“直视”脑中深藏肿瘤
脑瘤生长在不同的位置,就为手术带来了不同的难度。神经内镜的诞生和应用,把很多神经外科的“困难关卡”变成了“简单模式”。
在与记者的交谈过程中,回顾神经内镜技术历经几十年的曲折发展,张世渊有说不完的话。
神经内镜技术的临床应用是在多年前,国内真正开展神经内镜技术应该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山西省神经内镜技术的开展应用始于年。
年,山西医院神经外科在国内较早开展了经颅内镜和经鼻内镜的常规手术。年,山西医院神经外科在张世渊的带领下,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内镜下脊柱脊髓疾病的微创手术治疗,如环枕畸形内镜下环枕部减压术、脊髓栓系松解术、脊髓肿瘤切除术和突出的腰椎间盘摘除术等。年后,随着神经内镜设备和器械更新,神经内镜技术的不断提高,山西省内镜神经外科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张世渊说:“山西省神经内镜技术的应用基本覆盖神经外科手术的各个领域,目前这一技术的规范普及和推广应用已医院展开,并取得了许多令人鼓舞的成绩。”
神经内镜技术20余年的发展,张世渊深知其中的繁琐与艰辛。“很多新鲜事物,都会面临传统观念的阻碍。神经内镜技术在临床应用之初,同样经历了许多传统思维的限制。这项技术最开始的时候人们接受不了,认为技术不成熟,而且当时的设备也不完善,经鼻孔做脑瘤手术,这在当时的人们看来几乎是不可思议的,所以很多人都不接受医生的建议,用神经内镜技术切除肿瘤。”张世渊说道。现在随着计算机技术、影像技术、光学技术的进步,神经内镜技术的开拓、创新和发展进入了全新阶段。在众多技术的不断推动下,各种新技术、新方法、新理念不断涌现,内镜神经外科事业登上了新的台阶。现在包括别的学科,如胸科用胸腔镜、妇科用腹腔镜、泌尿科用泌尿外科镜,现在80个常规手术,就有60个左右用腔镜做手术,开刀的现在很少,这是现在微创手术的一个趋势。
“与显微镜相比,神经内镜手术创伤更小,视野清晰,暴露范围广,可以近距离观察。手术精准细致,大大减少了手术创伤和手术并发症,提高了手术效果。而且术后疼痛轻,恢复快,住院时间短,费用低。”张世渊表示,如果把人的大脑比作一个房间,那么显微镜手术就像通过一扇窗户去看房间里的景象,虽然看得清楚,但是视野会受到限制,有些角落看不到;而内镜下手术则是直接打开了房门,走进了房间,能够把房间的每个角落都看得很清楚。他强调,神经内镜是从一侧的鼻腔进入到颅内,对正常结构损伤小,视野更加宽广,清晰度更高,各角度灵活观察、无死角,实现直视下肿瘤完全切除。
张世渊教授(左一)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参加第三届垂体腺瘤国际会议期间与国内外医学专家的合影
“神经内镜技术+经验”让患者安心
9月29日上午,在山西医院神经外科手术室内,张世渊把持着神经内镜,右手熟练地操作着手术器械。对他来说,这是一个再寻常不过的手术日,但手术的难度一点儿都不低。
尽管拥有丰富的手术经验,但每次手术前,张世渊的心里依然是如履薄冰,只有做足了术前准备,他的心里才会有踏实感。随着神经内镜手术成功率的大幅提高,病人对他也更加信任了,许多患者纷纷慕名而来。
年1月,朔州市51岁的张海平出现双眼视力下降、双眼视野颞侧缺损等症状,但无恶心、头晕、呕吐等不适,患者及其家属认为是病人年纪较大的缘故,未予以重视。4月7日,患者视力严重下降,近乎“失明”,医院就诊,明确视力下降的原因起自颅内肿瘤。
为使患者得到有效治疗,家属积极寻找最优的微创诊疗方案,医院医生的建议下,转至山西医院神经外科,寻求张世渊的帮助。
在张世渊看来,影像学及各种辅助检查手段,越来越精确,代表着医学技术的进步,虽然方便,但是有些重要的信息,疾病溯源需要的“蛛丝马迹”,是必须要在床边弯下腰,贴近病人的病痛,才能得到的。他常常说,“我们看的不是‘病’而是‘病的人’”。
回忆起患者当时的情况,张世渊说道:“患者转过来的时候,除了视力问题,还存在高级认知功能及理解力、定向力、记忆力、计算力的下降。”在完成一系列检查后,张世渊与家属积极沟通手术的风险与利弊,建议尽早尽快为患者解除病痛。4月15日,张世渊携胡昌辰主任医师及助手周浪浪主治医师和刘江涛医生,为病人行“导航引导、神经内镜下经鼻蝶鞍区垂体腺瘤切除术”。手术十分顺利,肿瘤全切。4月25日,病人张海平出院,无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不适,鼻腔未见明显渗液,神志清楚,言语流利,双眼视力较术前清亮,视野恢复正常。
对于张世渊来说,类似的垂体瘤手术数不胜数。年,山西医院神经外科成立了内镜神经外科病区,有病床20张、专职内镜神经外科医师6人,每年进行全内镜微创手术约台左右。目前,神经内镜技术已基本覆盖神经外科手术的各个领域,理论体系日臻完备,内镜神经外科蔚然已成大观。随着现代光学技术、精细化设备和器械的发展,内镜清晰度越来越高,器械越来越灵活,越来越适应于人们在小孔径并且深在的部位去操作。
“神经内镜手术中看不到镜头后方的区域(现场效应),尤其在经颅内镜手术中,容易造成镜头后方重要结构损伤。”张世渊说道。内镜手术,尤其是经鼻孔内镜手术操作空间狭小,位置深在,手术器械细长甚至弯曲,杠杆操作的特点会放大手部细微的范围,对操作精细程度要求更高。内镜手术的这些特点均需要长期训练和操作才能适应。
年,张世渊教授(右五)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学习交流神经内镜新技术。
“走出去、引进来”
推动神经内镜技术蓬勃发展
“现在掌握神经内镜技术的医生是很少的,个神经外科医生可能3到5个医生掌握这项技术,像我们做的这项工作,医院比较大的中心能有那么一两个人掌握这项技术。”张世渊说道。山西省内掌握这项技术的,山医大一院、山医大二院,包括临汾、运城、晋城、大同等地,都有一两个人,但真正做到一定程度的在全省不超过十人。
目前,山西医院内镜神经外科与国内外各内镜神经外科医疗中心建立了技术协作关系,张世渊等神经外科医生经常走出去到国内外医疗中心学习新的神经内镜技术;定期请国内最大的内镜神经外科医学中心:医院、医院医院等内镜神经外科专家来山西讲学和进行神经内镜技术的指导。“这样通过不断学习和相互交流,极大地促进了山西省内镜神经外科事业的快速发展。”张世渊表示,年1月山西省医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成立了神经内镜学组。“现在我们神经内镜学组每年主办神经内镜技术和解剖培训学习班3—4期,举办神经内镜技术学术研讨会2—3次,为在山西省规范推广、普及和提高神经内镜技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目前内镜神经外科应用领域已拓展到颅底内镜、脑室内镜、脊柱内镜、经颅内镜等。神经内镜应用领域和手术方式仍在不断进步和更新,内镜抵近观察、深部照明良好的优势仍将继续推动内镜神经外科进一步发展。
“20年前在广西北海召开了第一次中国神经内镜学术大会,当时正处于中国神经内镜技术开展应用的初期,参加会议的全国医务人员仅20人左右。”张世渊表示,经过20年的发展,神经内镜技术的推广应用从北京到北海,从北海到全国,越来越普及。
神经内镜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需要年轻医生对该项技术的熟练掌握。张世渊说:“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神经内镜技术作为脑肿瘤、脑血管、脊柱等神经外科疾病的微创治疗手段得到了长远的发展。为了让更多年轻医生学习掌握新的技术,了解国内外先进的神经内镜技术发展的现状,年5月,山西医院神经外科通过国家卫健委、中国医师协会考核评审,最终被中国医师协会授予了中国神经内镜医师培训基地,为山西省有组织、规范培训神经内镜医师创造了有利条件。”
对于一名外科医生来说,手上“技术”的好坏决定了病人的命运,而在大脑这个遍布神经元及神经纤维的地方进行手术操作,更是对医生技术的顶级考验。作为中国神经内镜技术的开拓者之一,张世渊以精湛的内镜技术、丰富的临床经验以及过人的胆识,赢得了国内众多神经外科医生的赞誉。张世渊认为,人都有一个通病,只有做自己喜欢的事才会有动力,才会兴奋不觉得累,现在做医生很不容易,病人生病时很痛苦,他们缺乏医学知识,假如医生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像对待朋友家人一样对待病人,就容易得到病人的理解,这样工作起来就很容易,也很有成就感。他强调,年轻医生要抓紧学习技术、方法、理论打好基础,然后围绕着微创技术练好基本功,根据技术所带来的原理进行深入的向前探索。年轻医生需要不断成长。
神经内镜技术历经百余年发展,迎来波澜壮阔的大发展时代。随着电子内镜、3D内镜技术的不断成熟,相关器械、材料的不断进步,对内镜神经外科领域的探索也将再次突破原有的技术边界,推动新方法、新理念、新思想的产生,推动内镜神经外科不断的创新与发展。(王志峰 鄯宇婷 张海霞)编辑
张海霞编校
鄯宇婷山西画报新媒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