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出现危险的腧穴·风池、风府容易出现危险的原因和避免方法风池穴在头后外下方的凹窝中,左右对称。是治疗感冒以及头、眼、鼻、颈项病症的常用穴。风府穴,在头的后下方正中,枕骨下面的凹窝中。也是治疗头痛、感冒的常用穴。为什么针刺、点按风池、风府穴时,容易出现危险呢?我们来看两个穴位的局部解剖。这两个穴位都在头的后下方,头与脖子交界的地方。其深处,特别是风府穴的深处,就是脊柱里面的脊髓,向上,连着头颅里面的生命中枢延髓。手法过重,手法生硬,包括按压的方向不对,都有可能导致不良后果。对风池、风府穴的点按,取穴要准确,手法要柔和。用力的方向,不可向着头和脖子之间的缝隙,而是要按在头骨上,按在明显的骨板上。手法要稳,切忌急躁,方能达到保健或治疗的目的,同时,避免危险。风池、风府穴定位演示风池——穴名
风池Fēngchí(GB20)
最早见于《灵枢·热病》,属足少阳胆经,为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阳维脉、阳跷脉的交会穴。风、寒、暑、湿、燥、火统称“六淫”,是外感病因。“风为百病之长”。风为阳邪,易袭阳位。风性善行数变。头在上属阳位,头后发际是容易受风的地方。本穴在项侧凹陷如“池”,故名风池。此穴也是治疗风证要穴。头后发际正中督脉上有风府穴,附近还有翳风、风门,都是风邪容易侵袭人体之处。定位
标准定位:在颈后区,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之间→头夹肌→头半棘肌→头后大直肌与头上斜肌之间。浅层布有枕小神经和枕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深层有枕大神经。
用途
头面躯体痛病证:头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颈椎病、落枕、枕神经痛、肩关节周围炎。
内科病证:面肌痉挛、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假性延髓麻痹、眩晕、面神经麻痹、神经衰弱、血管性痴呆、高血压病。
五官科病证:近视、结膜炎、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慢性单纯性青光眼、上睑下垂、斜视、夜盲症、溢泪症、耳鸣耳聋、美尼尔病、过敏性鼻炎、鼻窦炎、牙痛。
皮肤科病证: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症、荨麻疹、带状疱疹、扁平疣。
(参考文献《风池穴》)
主要用途
①头痛,眩晕。②目赤肿痛,视物下降。③感冒,鼻塞。④鼻出血,鼻窦炎。⑤颈项强痛。风府——
穴名
风府Fēngfǔ(GV16)
出自《灵枢?本输》。为督脉经穴,又为督脉与阳维脉的交会穴。穴名“风府”即表明为风邪会聚之处,故善治各种风疾。此穴属督脉,为颅骨之下,内应咽喉,故能通经脉、祛风邪,用于治疗项强、头痛、咽喉肿痛、失音、感冒。督脉由此入脑,此穴醒脑开窍、镇静安神,故用于治疗中风不语、半身不遂、癫痫、眩晕。《行针指要歌》:“或针风,先向风府、百会中。”《通玄指要赋》:“风伤项急,始求于风府。”《席弘赋》:“风府风池寻得到,伤寒百病一时消。”
定位
标准定位:在颈后区,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中。
解剖
皮肤一皮下组织→左、右斜方肌腱之间→项韧带(左、右头半棘肌之间)→左、右头后大、小直肌之间。浅层布有枕大神经利第三枕神经的分支及枕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深层有枕下神经的分支。
主要用途
头痛,眩晕,项强,中风不语,半身不遂,癫狂痫。目痛,鼻衄,咽喉肿痛。(编辑:古淑辉王朝晖)大医通讯
让养生成为一种习惯
欢迎长按